莫言折桂诺贝尔奖引海外回声 欧洲媒体“鼓掌”
www.fjnet.cn?2012-10-12 11:58? 饶博、胡小兵、郭洋、梁霓霓、陈锐?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10月10日,中国作家莫言折桂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获此奖。消息如石子投水,激起一波波来自海外媒体和民众的回声。 世界最大书展刮起“莫言”旋风 在世界最大图书博览会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莫言获奖了!”消息如旋风般刮过,与他相关的人和物迅即成为关注和打听的对象。莫言没去书展,其作品《檀香刑》的德语版译者、德国人白嘉琳意外成了当天的“明星”: “人们一下子就涌过来了,都围着我采访,都不知道怎么应付了!” 白嘉琳所属德国出版社的展台上,《檀香刑》德语版瞬间成了抢手货,德国记者郑重地把几本《檀香刑》摆好造型拍照。 出版莫言作品的德国出版社都很兴奋,大概不仅为商业利益,也为自家的“慧眼”,这包括定于明春出版莫言长篇《蛙》的一家出版社。有一家出版了《红高粱家族》等4部莫言作品的出版社,很“应景”地立刻张贴出莫言肖像。 书展主席博斯也成为记者寻找的对象,因为他在中国为主宾国的2009年书展上曾表示,在很多西方评论家眼中,莫言是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文学爱好者措恩女士向中国记者表示祝贺,还说莫言获奖激发了她对中国和中国文学的兴趣。 欧洲媒体“鼓掌” 德国《焦点》杂志网络版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最成功作家之一,笔下描绘了普通人的命运。还提到“莫言”之名可译为“沉默”或“无语”,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有些不同寻常,但中国老话讲“沉默是金”,这样的人讲述历史感觉才会更“深入”。 法国媒体从各个侧面介绍莫言的生平,探讨他的写作风格与成功奥秘。 法新社称赞莫言以现实主义风格刻画了中国包括日本侵华、文革等重大历史变迁,表现了对生养他的中国东部乡土的眷恋,并引述颁奖词说,莫言的创作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当代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又可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找到出发点。 《世界报》撰文指出,莫言作品中,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式的粗犷无处不在。《费加罗报》文章回顾了莫言的成长经历,说他在中国农村长大,到17岁还干着照管牲畜、收割高粱等农活,借着油灯光听老一辈讲述那些充满鬼神的中国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他小时候唯一的娱乐。莫言说过,童年的艰苦生活是他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 对那些还不熟悉莫言的法国读者,《快报》周刊推荐了5部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檀香刑》和《蛙》。 圈里门外的称赞和祝贺 现年85岁的德国知名作家瓦尔泽说:“对我来说,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他的优秀毋庸置疑”,“在我看来,他是我们所在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堪比(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他点评莫言的作品称“莫言的创作极其丰富多彩,内容特别好”,他将中国的抗日战争等历史如此确切地呈现,令人印象深刻。 德国书评家舍克说,虽然未料到莫言得奖,但对他获奖表示祝贺:“文学的苍穹又出现了一颗新星……这是一个将陪伴我们的作家”。 在法新社采访的一个莫言作品法文译者看来,莫言在作品中任由想象力如脱缰野马般自由驰骋。莫言作品中有18部已被译成法文。很早与他建立合作关系的法国出版社主编萨斯图尔内说,法国编辑很早就认识到莫言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密切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竞争的日本各大媒体和民众对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惜败难掩惋惜之情,不过许多日本网民认为莫言获奖实至名归,并纷纷发帖对此表示祝贺。 “这是亚洲的骄傲”,“莫言是世界性的作家”,“不管怎样都真心恭喜莫言”……,不少网民还表示了对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等的兴趣。 另外,日本各大平面媒体和电视台也在第一时间对莫言获奖进行了报道。(综合新华社驻外分社记者饶博、胡小兵、郭洋、梁霓霓、陈锐报道)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