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了改革方案,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取消部分兼职博导的身份。据人民大学新闻发言人吴晓求介绍,这次被取消博导资格的人,包括一些正部级和副部级官员。 “官员博导”存在于大多数设立了博士点的大学,而且一直饱受诟病,全国政协委员杨春时曾多次建议对此进行清理。但是,这种“仕而优则学”的现象却愈演愈烈。 博导在国外高校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论是教授还是助理教授,只要具有博士学位、有科研经费、本人有水平有能力,符合条件就可以担任。而且博导是一个流动岗位,不带学生就不能再称为博导。但在中国,它却变成了学术荣誉的象征,成了教授之上的“教授”。 这些“官员博导”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呢?他们即便是学者出身,在从政之后,也往往因为行政事务缠身,根本没有心力从事学术研究、指导博士生。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看中官员背后的社会关系网和人脉,倾向于选择“官员博导”——虽然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厢情愿。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部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博导,却招不到合适的学生。这些问题,无疑都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公正分配,还会损害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誉。 高校热衷于请官员当兼职博导,当然不是冲着官员的学术能力去的,所看重的必然是官员能带来利益。比如,教育系统的官员能够为高校带来学科点、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利益,财政系统的官员能够为高校带来资金方面的利益……高校和官员表面上“互惠互利”,各取所需,但实质上却是官员拿行政权力同校方的学术权力进行交换。 告别“官员博导”,需要高校的自觉。我们希望人民大学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这项改革,也希望其他高校能够跟上中国人民大学的步子。当然,告别“官员博导”,最关键还要褪去“博导”头上的光环,让其回归本位。如此,官员才不会有当博导的意愿。而更重要的还是打消高校聘请官员担任“博导”的冲动,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减少行政权力对高校办学权的干涉,使高校拥有充分的独立、自主办学空间。 |
相关阅读:
- [ 06-26]对官员兼职博导仅做减法还不够
- [ 06-26]缩减“兼职博导”,大学要有骨气不“媚官”
- [ 02-27]“27岁女博导”,喧嚣中应有理性
- [ 02-27]浙大博导之争,怎么让“破格”成常态
- [ 10-15]对“厦大博导”的处分并非姗姗来迟
- [ 10-15]“博导诱奸门”为何迟迟才处理
- [ 10-15]厦大博导事件,催产真相多难?
- [ 10-15]厦大博导“诱奸门”,一纸通报还不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