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激浊扬清,降低行善的成本,才能增加整个社会的善意】 炎炎夏日,冒出了三则涉及“慈善”的新闻,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一家企业,台上给希望小学递去面额“贰拾万元”的支票模型,台下却只肯兑现2000元;某地,旧衣物被市民投进印有“爱心”字样的回收箱后,转手竟被卖到非洲;还有企业,名义上组织大学生去乡村支教,实际上却是办辅导班赚钱。 沽名钓誉、敛财牟利,为啥假借慈善的名义?首先,伪慈善的“投资回报率”颇为诱人。捐赠者把2000元吹成20万元,宣传效果乘了百倍,可谓一本万利;居心不良者把大家无私捐献的财物轻松变现,更可谓是空手套白狼。如此好赚,自然有投机者垂涎。 其次,伪慈善还有相当之大的迷惑性。面对需要救助的群体,我们难免会卸下心防,产生行善的冲动。白骨精、红孩儿等,都曾利用唐僧的善意下套,倚势而擒,莫能得近,以善迷他,却到得手。孙行者也劝他师傅:“且把这慈悲心收起。” 可见,居心不良者可以借慈善的感召力惑众。同时,因为披了慈善的羊皮,行骗者往往心存侥幸,自认为是打擦边球,可以蒙混过关、大事化小。 打着慈善幌子招摇撞骗,这种行径的危害不容小觑。支教的大学生,因为行善而受骗,又无意中骗了别人,受了指责和委屈,这怎能不落下心理阴影?同样的,希望小学的师生,成了跟支票模型一样的摆拍道具,又怎能不受伤害?施助者的善意被消费后,他们再想施助时不免瞻前顾后。同时,受助者被侵犯了尊严。伪慈善之恶,实在不容宽恕。 伪慈善得管,更得严管。此前,无论是在直播当中搞假捐款的,还是在灾害过后搞假募捐的,都有遭到警方调查或法律审判的先例。这种案例应该多加宣传。占据头条的,不应该是“做慈善者被讹、被骗”,而应该是“假借慈善名义行骗者受到惩戒”。每一则伪慈善新闻,就该有相应的制裁行动,并应有后续的相应安排以弥补管理漏洞。 惩治伪慈善,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重拳出击,才能够激浊扬清,降低行善的成本,增加整个社会的善意,从而人人都愿意献出自己心里的那份爱。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