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炫富、炫“干爹”、捏造一个“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头衔、曝不雅视频……近几年,郭美美不时成为网络关注热点。与她相类的一些“网络红人”,也常通过一些“大胆露骨”的丑态行为,隔段时间就要出来“吸引眼球”一下。

令人疑惑的是,网络上的这种炫丑行为还挺“吃香”。尽管不少人对此类“网络红人”颇觉无聊、深为不齿,但也有一些人对她们的炫丑饶有兴味。一些网站、行业展会则给她们提供舞台平台,聚焦她们的言行,放大她们的丑态。甚至在她们被揭穿后,还有人为她们“叫屈”,轻描淡写为其开脱,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说炫丑是一种病态,那么这种审丑也是一种病态。炫丑与审丑的共同特点是,在是非美丑善恶等基本价值观念上,发生动摇、迷茫甚至错位。炫丑者以非为是、以丑为美,觉得只要能得名得利可以不论方式,只要能过上奢华、富裕的日子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认为这便是生活的价值、人生的成功。在审丑者群体中,有的面对纷繁世象失去对原有价值、信念的坚守,有的则对一些丑陋行为表现出一种无原则、无底线的宽容,有的人是通过审丑来满足自己的一些畸形低俗的欲念,有的人则想借此对自己不良情绪进行一种扭曲式宣泄。

网络不是个人私域,而是一个公共舆论空间。网络上所发生的一些闹剧、事件,既是对社会时风与心态的折射,又会对社会公众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一些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年人,更会成为混淆善恶的负能量、颠倒是非的坏导向。如果炫丑反而得到激赏、鼓励,如果做丑态、行低俗、干坏事反而成名、得利,如果行事可以只看结果而不辨是非,只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误入歧途。更严重的是,形成一种不良社会风气,丑态横行、正气不彰,主流价值、向上信念、做人底线可以被挑战、被嘲弄、被解构。如此下去,不仅使善良的人们失去社会信心,也会使一些道德滑坡、价值沦丧事件不断出现。那些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者、那些昧良心的商人、那些不讲信用的“老赖”们,不都是价值观错位、道德底线弃守后的“社会病人”么?

主流价值观,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远离每个人的生活,而是与我们的立身做人处世息息相关,恰恰是从每个人所信守遵从的信念准则中产生的。郭美美之流的行为选择,毕竟只是“小众”,虽能得一时之利,却终究行而不远。因为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能够原谅无知,但绝不会纵容无耻。对于个人而言,守住做人的底线和处世的原则,信守健康、向上的价值和积极、美好的信念,我们就始终拥有一盏前行的明灯。这样的个人生活,也才是美的人生;对于社会来说,拥有这样一种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价值氛围,社会进步的动力与活力就拥有了不竭之源。这样的生活环境,才是实现梦想的良好土壤。

网络红人郭美美因为参与赌博而被警方拘留,中国媒体近日来纷纷报道,央视还播放了狱中采访郭美美的视频画面。BBC中文网和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借此大肆攻击中国。对于逢中必反的西方媒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为什么要大肆报道一个炫富的女人”、“值得中国4大央媒如此阵仗浩大吗”,“如此刻意安排急于廓清,不正说明有什么欲盖而弥章之事吗”、“没有郭美美,红会就干净了吗”,西方媒体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一连串发问,“‘未审先判’和 ‘游街示众’式的报道,有妨碍司法公正之嫌”。

代表官方的中国媒体,无论如何做都是错的。如果对于郭美美案不发声,“BBC会搞另一个讨论版本——中国媒体集体对郭美美事件封锁消息是否恰当”。尽管警方调查已撇清红十字会与郭美美的关系,西方媒体仍揪住红十字会不放,“去向郭美美要捐款吧”、“官方表态似乎并不能帮助这家慈善机构在短期内摆脱信任危机”。

郭美美自封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严重影响了红十字会声誉,巨大地伤害了慈善事业,说“短期枪毙了中国的慈善事业”都不为过。国内近几年持续地震,红会民间募捐乏力,必须从源头抓起。只有彻底曝光郭美美,才能达到挽回红会声誉的目的。

郭美美违法犯罪行为,与她的个人经历和家庭息息相关。为还红十字会一个公道,还公众一个健康的慈善心,起底曝光她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十分必要。直到现在,善良的人们才相信她和红十字会毫无关系,“媒体的确干了件输送正能量的好事”。

至于所谓专家质疑的“未审先判”,请问谁判她了?判了什么罪?判了多少年?她的学历和家庭如果不准报道,那么世界各地的八卦娱记是不是都要被判刑?何况这些真实的信息,均对澄清红十字会有直接帮助。反过来,如果把西方的人权当作教条钻牛角尖,就会损害受害人和公众的知情权。

郭美美不是喜欢出风头吗?“这回上央视了,该满足了吧”。郭美美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中国媒体通过曝光她的丑恶,间接地挽回她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负面形象,不应该吗”。那些大叫“侵权”的人,觉得让郭美美说那些事是羞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郭美美晒出的余额数亿的银行帐号,数张500万面额的赌场筹码。是只占中红博爱10%股份的小董事王军的,还是背后有更大的利益集团,必须一步步地查清楚。如果连浮在面上的苍蝇老虎都不要,是不是又要攻击中国选择性反腐?

令人揪心的是,面对网络红人郭美美,一些所谓的专家与西方媒体一唱一和,各种质疑声不绝入耳,势力异常强大。核心是攻击公有慈善机构,让红十字全永世不得翻身。一些西方媒体还幻想借私营慈善机构敛财,达到“用中国人的钱攻击中国人的目的”。

官媒起底郭美美,何罪之有?

王德华(作者是环球网特约评论员)

卸了妆,起了底,看守所里的郭美美夹杂着泪水与悔恨,抖落了华美衣袍上面的虱子。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着她的身世、梳理着她在这三年里过山车般的人生。这三年里,围观者就像在追一部冗长的美剧,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它的狗血情节又冷不丁出来刺激一下。看看停停,一季又一季,这一次终于等到季终,只不过大结局“又黄又暴力”,以至于人们很难把剧中的角色和现实中的演员统一起来。末了,在总结观后感时,总不免替郭美美感叹一句,NO ZUO NO DIE。

曲已终人未散,被郭美美“绑架”了三年之久的中国红十字会呼吁“忘掉郭美美”,可太多人知道这是一厢情愿。公信力的重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红会自然可以选择“忘掉郭美美”,但教训不能忘。而更多人,特别是裹挟在郭美美这场怪诞荒谬的狂欢事件中的年轻人,到底应该从郭美美的“成名史”中看到什么,反思什么?

“炫富”和“干爹”是郭美美人生中的关键词。她一面高调炫富,一面又暗示或明示着巨额财物暧昧的来源。这个社会里富人并不少,所以富不是本事,会“炫”才是“能力”,这是郭美美一再证明自己“成功”的法则之一。在郭美美的人生法则里,丝毫不在乎自己的财富是靠卖身、涉赌所得,还是靠正当劳作所得,她崇尚的是拜金主义,于是,她不知疲倦而又高调地挑战公序良俗。郭美美也深知这个社会的道德痛点在哪里,她在社会道德痛点上准确地“踩点”,然后赢得关注度,一路“高歌猛进”,炫富炫“干爹”之后,进军娱乐圈,拍MV,拍电影,成立个人工作室,直至高调炫赌折了戟。

如果说NO ZUO NO DIE还不足以概括郭美美“炫富开始,炫赌结束”的江湖路,那么“人至贱则无敌”则完全可以精确提炼郭美美这三年里所张扬的价值观。如果说郭美美只是“人至贱则无敌”的极端代表,那么,比这个样本所彰显的破坏力更可怕的是,一定程度上,“人至贱则无敌”已经成为一些人奉行的一种社会潜规则。

对于内心有耻感的人来说,如果被舆论责骂或嘲讽,即便他没有气急败坏恐怕也郁闷难消。但郭美美们颠覆了这个做人的基本准则,他们喜欢享受因骂名带来的关注度,继而把关注度兑现为利益。人生即买卖,在一心逐利的“人生追求”中,逆传统、逆底线、逆规则的病态表现层出不穷。而“人至贱则无敌”的病态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某些病态认知不无关联。

没错,笑贫不笑娼的错乱,成名要趁早的欲望,正腐蚀着一些人的价值观。用张颐武的话说,他们在“无意识”中强化着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一是扭曲的成功观,认为不管怎样,有名有利就是“成功”;二是扭曲的消费观,认为炫耀性的消费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对名利、物质的过度追逐,往往使人忘记生活的本真的自由,相反,很容易把自己推入欲望的陷阱。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里,当太多人被欲望所殖民时,对郭美美剧情的围观,也往往会变成一场模糊是非的狂欢。

对于年轻人而言,改变错乱的价值观,绝非推倒一个郭美美就可以大功告成。郭美美的成名与堕落,无非再次提醒社会重建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如果无法彻底铲除郭美美们所带来的“成功幻象”,如果“人至贱则无敌”的道德观得不到彻底颠覆,依然还会有一个又一个高调成名的“郭美美”。

在这场浮华的丑闻和闹剧中,不知道那些围观了整部剧情的年轻人,是否会懂得“人自爱则无敌”的珍贵?自爱的人,才会自由自在,这才是谁都无法剥夺的财富。

郭美美被揭底后,中国红十字会4日早发布了声明:“公安机关的调查表明:郭美美不是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其炫耀的财富与红十字会、公众捐款及项目资金没有任何关系。”同时,红会官方微博呼吁“从这一刻起,请忘记她”(8月4日《法制晚报》)。

三年前,郭美美在微博上炫富,其“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身份,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持续多年的信任危机。

其实,早在当年郭美美炫富的第三天,新浪微博官方就公开澄清,其实名认证没有经过严格审核,已被取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两次发表声明,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红十字商会”机构,也未设“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当年底,监察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公布结论,进一步证实“郭美美”及其炫耀的财富与红十字会无关。

按理说,红会至此已经完全撇清了与郭美美的干系,但民政部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各级红十字会系统接收社会捐赠与2011年相比下降23.67%。去年雅安地震首日,红十字会仅仅收到14万元捐款。

正如业内人士指出,“郭美美案只是一个导火线,最主要的是,官方公益组织体制导致的透明性不足、对外响应缓慢,在互联网面前,难以满足公众的苛刻要求。”郭美美炫富,引发公众对于红十字会的围观,进而暴露出红会在制度建设、品牌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纵然知道郭美美的确与红十字会无关,但红基会下属“仁爱基金”捐赠万辆劣质自行车,上海市卢湾区红十字会一顿饭消费万元等负面新闻频频曝出,更进一步加剧了红会的信任危机。显然,即使公安机关证明郭美美与红会无关,也无法从根本上帮助红会重塑自身形象,挽回公众信任。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舆论质疑,红十字会不是一味地自我辩解,而是努力用行动证明。雅安地震赈灾被喊“滚”后,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表示,当前最重要的是救灾,网络舆论暂“不去管它”。此次昭通地震,红会发布微博称,“三年谣诼也许并非一朝能清除,只有不懈的行动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能涤除污水,战胜谣言,也战胜自己。”希望红十字会能够透明赈灾保障善款善用,用实际行动完成自我救赎。不过,“郭美美”这个名字已然成为某种符号,见证了红会的信任危机,承载了公众的慈善焦虑。与其选择忘记,不如正视历史将其铭记。就让她成为心中长鸣的警钟,时刻提醒红会等慈善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信息透明,呵护公众爱心。

郭美美,这名因“红会”事件而一夜成“名”的网络“炫富女”,近日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据报道,郭美美租房开设赌局“抽水”,非法牟利数十万元;“2.6亿赌债”属虚假炒作,以“商演”为名从事性交易。

揭开面纱,郭美美显形。与其名字恰恰相反,郭美美展现的是丑态、丑行,人们很难想象,一个20来岁的年轻女子,经历如此复杂,所涉及的丑陋如此之多,又是如此爱慕虚荣,如此拜金,如此不洁身自好。从19岁到被包养,到此后以商演为名卖淫,郭美美在歧路上狂奔,如果不是涉赌被抓,恐将越陷越深。

郭美美的沉沦,与不幸家世有关。据悉,郭美美1991年出生在湖南益阳一个单亲家庭,其父有诈骗前科,其母长期经营洗浴、桑拿、茶艺等休闲服务,其大姨曾因涉嫌容留他人卖淫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其舅舅曾因贩毒被判刑。郭美美自幼随母亲生活,1996年起先后在广东深圳、湖南益阳等地念书……谁害了郭美美?不良家教以及缺乏法律意识的家庭,对其影响显然很大。

郭美美的沉沦,与缺乏自重、爱慕钱财有关。2010年,时年19岁,郭美美认识深圳商人王某。当时从北京飞到深圳,住进安排好的酒店,第二天就跟王某发生了关系,并索要3万块钱,后被包养。年纪轻轻,好逸恶劳,不走正路,如此不自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郭美美的沉沦,也与过于贪慕虚荣有关。为增加炫耀资本,郭美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个人微博认证从“演员歌手”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发布豪车、奢侈品等炫耀奢华生活方式的照片,将与她本人、中红博爱均无关系的中国红十字会推进了舆论漩涡,进而引发慈善信任危机。中国红会确有不够完善之处,但陷入空间信任危机,郭美美难辞其咎。如今郭美美虽然痛彻道歉,但造成的伤害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

郭美美已是成人,她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如专家所称,郭美美被刑拘,说明人生还是需要有底线意识,不惜以践踏公序良俗、违法犯罪来搏出位,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网络炒作就是这样,当炒作者们从最开始的审美目的出发步入迷途之后,却意外地发现原来审丑更能制造轰动效应迎来眼球经济】

警方还发现,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2.6亿元赌债”,以及为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对此,警方正在深入调查中(8月4日新华社)。

笔者在两年前曾经接触过长期从事网络炒作的人士,他宣称参与过和郭美美有关的网络炒作,此人如今已失联。他所说过的一句给人印象最深的话就是,“网民的心态是影响网络炒作的决定性因素,像我这样的网络推手也只能根据当前网民心态和热点现象进行炒作。”

诚如斯言,如果我们仔细去考察网络炒作的发展轨迹就会看到,最开始的网络炒作以纯美为主,比如天仙妹妹、最美清洁工。这个时期的网络炒作还没有完全脱离网络炒作者个人创作参与的痕迹,甚至寄托了网络炒作者个人某种美好的愿景。但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连网络炒作者自己都感叹越走越窄。人们时常会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如果不加甄别就破窗而入的话,事后才会发现,开窗的很可能是魔鬼。

网络炒作就是这样,当炒作者们从最开始的审美目的出发步入迷途之后,却意外地发现原来审丑更能制造轰动效应迎来眼球经济。

于是,经过众多网络推手的精心策划,一出出互联网审丑大戏逐一上演,如郭美美一般,令人大跌眼镜、三观尽毁。网络炒作者沿着这条不归路狂奔不已的后果,就是沦为网络谣言批发商、网络黑社会分子,与不法分子同流合污、各取所需。

如果仔细分析网民不良心态,不外乎是审美情趣低级、争议解决方式粗暴、喜好进行人身攻击,现实中不少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想法,网络炒作实际上为一少部分网民提供一个现实中找不到的宣泄口,在网络推手们看来,开骂的人越多越能体现炒作的效果。但这样的宣泄方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十分危险的,不仅客观上宣扬了一种违背法治、戾气十足的负面文化和价值,而且很容易将网络问题扩大化,从而引申为现实问题,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

网络炒作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灰色行业,往后缩一步,可能达不到炒作的效果;往前走一步,很容易触犯法律,但忘却审美初衷的网络推手们总是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试探底线。对于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网络负面炒作,必须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完善网络立法,转变执法观念,强化执法技术,决不能让现实中存在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向网络蔓延。

但是从长期看,要想真正彻底祛除网络炒作的负面效应,避免下一个郭美美似的网络红人出现,还应该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慈善体系本身问题不少,郭美美的炫富又岂能一炮而红?如果不是现实中干爹若隐若现,网络炒作者们又怎能乐此不疲?可以说,网络炒作由于其深厚的现实根基成为网络社会治理难题的集中体现,这进一步提醒人们网络社会治理需要以法治为主线,把思路向现实社会不断延伸、融会贯通,而不是彼此割裂、各自为战,才能从根本上对一些影响网络和谐稳定的因素进行深入持续地治理。

4日凌晨,媒体发布了“网络炫富女”郭美美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案的始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随后发布了多条微博,表示“三年谣诼也许并非一朝能清除”,但在昭通地震营救的关键时刻,“请忘记郭美美”。(中国新闻网2014年8月4日)

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本应毫无任何关系,却因为三年前郭美美的一场“网络炫富”,让中国红十字会这个有着百年历史与荣誉的慈善机构处于舆论漩涡,倍受质疑与煎熬。三年来,郭美美带给中国红十字会的伤害不亚于正在营救的昭通地震。虽然她落网后已亲口对红十字会说了“真的很对不起”,但迟来的道歉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损失,郭美美应该承担,不问清红皂白瞎起哄的网络围观者应该承担,制造“郭美美闹剧”的幕后推手更应该承担。

“郭美美闹剧”发端于网络,兴盛于网络,持续于网络,它就像一个幽灵,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网络视野里。去年8月,策划并炒作“郭美美事件”的网络水军头目“立二拆四”和“秦火火”已受到了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本以为该闹剧可以消停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年以来,网络关于郭美美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比如:“郭美美澳门豪赌欠2.6亿赌债”、“郭美美找到新靠山”、“郭美美母亲从日本回国”等等。如果说郭美美初期的“网络炫富”是她的性格始然,被网络水公司作为炒作目标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此后的种种闹剧就明显带有炒作策划性质,人为色彩十分突出,只不过伪装得非常巧妙。郭美美涉嫌赌博应该查办,但其系列闹剧的幕后推后也应该查处。比如:究竟是谁在策划与炒作“郭美美闹剧”的后续事件?他(她)们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在这些事件中,郭美美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家庭教育的缺失让郭美美丧失了道德底线、“三观”偏差,对混乱的生活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浮躁的社会风气让郭美美偏离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最后走向了违法犯罪的深渊。管理相对滞后的网络环境让郭美美事件高潮不断,不仅给像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慈善机构带来伤害,而且对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多行不义必自毙”,臭名昭著的郭美美已被刑事拘留,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高调“炫富”者已去了她应该去的地方,但她留给家庭教育与网络管理的课题才刚刚开始,需要很多家庭与机构去深入思考。

当前,我国已是有着近7亿网民的互联网大国,网络正在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但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人都要对其在网络空间的言行负责,只要触犯法律,同样会受到严厉的惩处。持续三年的“郭美美闹剧”已经谢幕,只希望那些还在蠢蠢欲动的闹剧萌芽或胚胎能够在“依法治国”“依法管网”的阳光中枯萎与衰死,真正还广大网民一个清新、绿色的网络环境。

4日凌晨,媒体发布了“网络炫富女”郭美美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案的始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随后发布了多条微博,表示“三年谣诼也许并非一朝能清除”,但在昭通地震营救的关键时刻,“请忘记郭美美”。(8月4日 中国新闻网)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六点五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的关注目光也为之聚集。同时,红十字会等官方救援力量也及时赶赴现场。而4日凌晨,权威媒体起底郭美美。一时间焦点碰撞,有网友说当天早晨头条位置的归属成谜。

当然,关于头条事宜是绝无商量性。鲁甸地震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其关注度岂能是郭美美这样一个搅尽世间三观之人所能取代。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也发表了微博,表示无数人正在为昭通地震的救援行动彻夜奋战,时间就是生命,“从这一刻起,请忘记她!”

是不是该以昭通地震的由头,而选择把郭美美忘记呢?恐怕这并不是以红会的意志而转移的事情。想必,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是以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来呼吁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救援上。然而事实上,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人们并没有因昭通地震而打乱节奏,在捐助、转发消息之外,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甚至还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些花边新闻。而此刻被媒体起底的郭美美,又以无孔不入的信息传达钻入我们眼球。不关注是根本不行的。

同时也有个疑惑,红会并非忙碌到无法对郭美美事件分身乏术的地步。这位把中国红会这家百家老店予以重击的90后女孩,如今声泪俱下地在电视面前,要还“红会一个清白”,同时更有递增级别的“对不起百姓,对不起得不到救助的人……”此刻,作为观众的中国红会,心情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看来郭美美对于给红会泼的脏水早已经了然于心。这几年红会因为郭美美遭的罪,恐怕真是罄竹难书。不管是呼吁给雅安捐助而得到的万人喊滚,还是郭美美自己炫富、欠债造的孽,最终双方都能得到“非辩证的统一”。而郭美美4日凌晨对红会说出的“对不起”,似乎足以让红会这么多年背负的窦娥冤一白天下。而在此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很宽厚地说出了“请忘记郭美美”,这让我们看不懂了。

按理来说,郭美美供认不讳对红会带来的伤害,理应得到法律上的追责,至少要有份义正言辞的声明。而且这事在一年前就早该进行了。当初轰轰烈烈的中国红十字会社监委要调查郭美美事件,结果到最后不了了之。这种虎头蛇尾,反而更增加人们对红会的不待见。如今,面对被扳回的局面,红会又怎能以“请忘记她”来轻轻的举起,悄悄的放下呢?

对于郭美美的追责,并非是在破鼓万人捶的情况下再来一次补刀,而是法律早已经明确的边界。作为最主要的受害人,中国红会能否在以此找回自己失去的尊严,我们拭目以待。

别让想象遮蔽真相2014-08-05 09:21

日前,曾让中国红十字会饱受质疑的网络红人郭美美,在涉嫌赌博被刑事拘留后遭媒体“起底”。公众这才发现,此前网友关于郭美美的各种天马行空的联想,以及一些言之凿凿的传闻都不太靠谱。

真相与想象的差距再次说明,我们对一些人和事的判断不能过于武断。事实上,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公众从来不乏丰富的想象力,人们很容易依据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推出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断。尤其是一些信奉“阴谋论”的人,更是惯于让想象力尽情驰骋,进而得出一些没有根据的论断。

最新的例子是,几天前有人发布了几张摄于天津动物园的照片,呼吁大家帮助照片中那只骨瘦如柴的老虎。在新闻后面的跟帖中,很多人都感叹老虎可怜,还有人将批评矛头指向了动物园的园长,并呼吁有关部门查查该园长是否有问题——不久前,北京动物园副园长贪污1400万元的消息,显然给了一些人“灵感”。

然而,天津动物园的回应,很快证明事实并非一些网友想象的那样。那只老虎看上去骨瘦如柴,是因一出生就肠胃功能不好,并非被克扣了伙食。它与别的老虎相比,这些年一直获得了更多额外的照顾。这件事最值得玩味的是,一些人看到“瘦老虎”就怀疑有贪腐,却忽略了“瘦弱可能是因为有病”这种情况。

宁可相信自己的想象,也不去探究真相,可能会让自己成为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甚至可能因此灭家毁国。试想,若项羽在听到四面楚歌时,意识到“吟唱楚歌的不一定是楚人”,或许不会绝望地喊出“天要灭我”,或许还能带领残存兵将杀出去;若司马懿在诸葛亮打开城门淡然抚琴时,派士兵去打探虚实或做个大数据分析,知道他只剩残兵败将无抵抗之力,之后哪还会有诸葛亮再出祁山?

因此,对于网络上一些子虚乌有的传闻,有关部门应及时以权威声音澄清事实,尽可能避免谣言滋生;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也应保持一定的理智,凡事且慢下结论,兼听各种信息,通过多方求证之后再做出理性判断。

【忘记郭美美,并非记住教训的最好方式。牢记公众重托,以行动证明自己,才是告别“郭美美事件”的不二选择。】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北京警方最新调查及郭美美本人供述所透露的重大“利好”消息。获悉相关消息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当即于8月4日凌晨发布微博呼吁:“这一刻,请忘记郭美美。”

时值云南昭通抗震救灾非常时刻,红会仍不忘抖落“郭美美事件”留下的阴影。正是这一事件,使得中国红十字会三年多以来备受公众质疑。也因这一事件,公众对官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大为降低,个人捐款一度遭遇“重创”。更因这一事件,红会高层人事更迭,连续推出各种改革措施,力图重塑公众形象。对红会来讲,“郭美美事件”确实是一个沉痛回忆。

然而,这一事件对公众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公益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在各种慈善赈灾活动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公众对其寄予厚望,信任有加。可想而知,当公众获知红十字会系统可能存在善款被滥用现象以及不当商业行为后,该是多么意外与震惊。

“郭美美事件”不仅是红会的噩梦,也是公众的一个心病。在这一事件中,没有谁是受益者,包括因此一夜蹿红的郭美美本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呼吁“忘记郭美美”,实际上,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想必许多人也宁愿选择遗忘这一切。

某种意义上,“郭美美事件”更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是红会的“使命终结者”。事件发生后,红会不是没有辩白,许多人对郭美美也不是没有丝毫怀疑,为何红会一直身处百口莫辩的不利境地?这就在于,此前红会的管理运作确实存在种种弊端,其公开透明度更是备受公众诟病。“郭美美事件”则以一种夸张的方式,为公众提供了“老账新账一起算”的出口。

这才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也是红会的软肋。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公众选择红会,是寄望于通过这一公益平台表达爱心、扶贫济弱。红会要重塑形象,最重要的是通过行动证明自己依然值得公众信赖。做到这一点,永远离不开公开透明运作,明明白白做事。因此,换一个角度看这次的风波,这一事件也促使红会去听取公众心声,反思自身弊端,重新整装出发。

忘记郭美美,并非记住教训的最好方式。对红会来说,牢记公众重托,以行动证明自己,才是告别“郭美美事件”的不二选择。

【谣言之上生长出来的怀疑幻觉,偏见之下滋生的极端情绪,也在拷问:理性哪去了?】

“虚荣心让我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导致红十字会这几年名誉受损……真的很对不起”。随着郭美美故事真相揭出,曾经掀起轩然大波的“红会炫富”事件也水落石出:郭美美及其资金来源都与中国红十字会毫无关系。回顾事情的来龙去脉,让人悲愤于中国“红十字”的无端被黑,犹如百年大树被蚍蜉所撼。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为救援难民,从英伦剑桥留学归来的学者沈敦和,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即中国红十字会前身。红十字从此活跃在中国救死扶伤的战场,并以抚贫恤病的菩萨心肠,赢得百姓敬重。从辛亥革命战地、安徽北部瘟疫、抗战烽火前线,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奔袭、2008年汶川大地震,甚至东南亚海啸灾变、日本福岛大地震等灾难现场,中国“红十字”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点,出生入死,医伤救难。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捍卫“红十字”的荣誉,穷尽一生智慧、激情和梦想。中国第一家红十字医院——上海华山医院老院长钱悳,1957年成为中共党员,他报名远赴西南组建重庆医学院,自降薪金,给农民病患补贴生活费,晚年还为筹建科学会堂捐出毕生积蓄……最终以99岁高龄客死西南,用生命擦亮了“红十字”。

然而,痛心的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炫富签名,竟然衍生出无数匪夷所思的段子,一些机构和推手兴风作浪,演变成一场消费红会形象的网络狂欢。无数怀疑之箭雨一般落下,陷入风浪的红十字,经受着造谣中伤的伤害,情绪裹挟了很多人的判断,募捐微博甚至收到了超过十万的“滚”字。这是红十字之伤,也是社会诚信、慈善事业之痛。一位红会救援队员曾对记者敞开心扉,他郁闷的并不是自己受伤的尊严,而是受伤的灾难救援体系以及慈善系统,“善款一落千丈,最终伤害的是灾区百姓啊!”

郭美美事件终于吹散迷雾、浮现真相,但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停顿。炫富的轻薄、无聊的炒作,尽管实际上与红十字会并无干连,何以让“躺枪者”陷入如此严重的信用危机?为什么虚构的故事、臆造的信息,漏洞百出却依然被很多人追捧和转发?固然,文明法治的社会,不会放过那些违法者,但回过头来想想,谣言之上生长出来的怀疑幻觉,偏见之下滋生的极端情绪,何尝不是在拷问:理性哪去了?冷静哪去了?

令人心怀敬意的是,即使是在网络上被万炮齐轰,中国红十字会的众多救援人员仍然顶着舆论压力,第一时间冲向地震、台风、洪水等国内国外人道主义灾难现场,任劳任怨,无惧无悔。最近的“威马逊”台风灾害、台湾高雄燃气爆炸、昆山工厂爆炸、云南鲁甸地震等救援工作中,红十字人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他们在用行动为自己正名,为红十字正名。

风雨过后是彩虹。中国红十字会已走过110年的历程,中国的慈善事业正是方兴未艾的好时候。经历了郭美美事件的风风雨雨,对诚信建设、信用培育的重要与迫切,人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让“红十字”更加公开透明,让公众丰沛的公益热情拥有更坚实的出口,“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将会为未来的进步写下新注解。

近日,因牵扯“红会”一夜成名的郭美美,在看守所承认其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参加赌球以及组织赌博,并供认了长期参与赌博活动、为牟取暴利开设赌局的犯罪事实。

郭美美案,还只是足球赌博的冰山一角。世界杯期间,公安部集中侦破了一批重大赌球案件,涉案金额逾180亿元。不久前广州审判的特大网络赌球案,设局开赌竟达5年多,投注总金额超过4840亿元,而2013年全国彩票销售额才刚刚达到3000亿元。相比因非法赌球流失到海外的巨额资金,足球彩票销售额相形见绌。

为什么频频出手打击,巨额国民财富依然经由地下赌球流向国外?

自世界杯开赛以来,各类门户网站不遗余力地推销足球彩票,却仍无法纾解人们的博彩热情。更为刺激、更为暴利的网络赌球,成为一些人的选择。在移动互联网高度繁荣的今天,赌博已经无需赌具、无需场所、无需聚众、无需现钱,一台电脑或手机,一个账号,就可以到世界任何一个赌博网站瞬间完成赌博。简易的终端、便捷的支付、不断更改的域名以及技术更新的灵活,防不胜防。赌博庄家设在国外,也给执法造成诸多困难。执法对象的变化,要求赌博治理要进行思路转变和手段升级。

赌博的历史悠久,在我国,无论管理者还是平民百姓,对赌博有一种本能的情感排斥,把赌博看作一种劣行,一种公害,立法加以禁止。然而,赌博的诱惑力也不小,生活中具有赌博性质的事情比比皆是。赌博的两面性好比硬币的正反面,禁止和打击之外,还要加强引导,使本国民众能够正确看待赌博的危害性和娱乐性。不能一面国内“严防死守”,一面却让国外庄家坐收中国财富的渔利。

我国目前只把彩票作为公益金筹集手段而非独立行业。从定位上看,福彩中心和体彩中心两家彩票发行机构只被赋予了筹集公益资金的职能,并没有赋予保护购彩市场、避免国民财富流失,协同旅游、游戏、金融、电信等相关行业发展,共同防治私彩和地下赌球的职责义务。这种制度设计下的彩票发行机构,可以满足得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实现销售业绩的增长,但缺乏动力和手段去防止博彩市场的丧失和国民财富的外流。

地下赌球猖獗,反映了我国彩票定位的偏差以及治赌手段的落后。根据互联网博彩业发展的形势,健全相关法律和管理政策,升级非法聚赌的治理手段,促进彩票发行部门的市场化改革,才能真正疏堵并举,解决地下彩票和网络赌球的问题。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彩票事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郭美美,这个因“红会”事件一夜成名的网络“炫富女”,再次陷入舆论的漩涡——7月9日,她因涉嫌在巴西世界杯期间赌球,被北京警方采取强制措施。7月14日被依法刑事拘留。随即,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了她自供“以‘商演’为名从事性交易”“以赌博的名义诈骗”等罪状,舆论对这个旧红人生出的新新闻,报以了最热烈的关注。

别忽略了郭美美的“圈内人”

【和郭美美性交易、参与赌局的人,是否被我们忽略了?找到他们,也许能揭开郭美美之所以成为郭美美的原因。】

不费吹灰之力,郭美美又一次站在了各大网站新闻排行榜的前列。与她相关的各种传闻,又一次甚嚣尘上,网络及论坛的跟评和吐槽,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足见人们对郭美美结局的关注和等待,从来没有冷却过。这与桃色与八卦无关,却与道义的最终走向有关——人们对郭美美一直以逍遥姿态快乐而恣意生活,并时不时跳出来刺激一下公众渴望公平的神经,心有不甘。

通过媒体公布的信息,人们逐渐看到一个与自己想象的阴暗生活状态有直接联系的郭美美。这个曾经用满脸不屑的笑容嘲讽过千万个良知者的小女孩,美艳鲜亮的外表背后居然有那么多令人不堪的事情——无休止的奢侈淫靡生活,令人发指的赚钱方式,令人叹息的价值观。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纸醉金迷,却又堕落的人生风景,而这种生态,在我们社会的某个领域,却是一种常态。它像浸入水源地的毒螺,于无声处,向整个社会灌注着毒汁。这些人,包括把包养当成生存方式的歌手或主持人,把毒品当成娱乐方式的影星,把赌博当成盈利和消遣方式的富翁名媛,还有将猎艳与买春当成雅好的高官巨贾……这样的人和事,因始作俑者多为在社会中有影响者,而使得众人对社会的认知发生迷失,令无知者引为时尚加以效仿,令有知者嗟叹世风日下,令整个社会空气为之毒化。

当然,将这种结果的原因归咎于郭美美这个二十来岁的女孩子,如同将把整个大海的水变黑之责归咎于一只小乌贼一样,是既不现实,也不公平的。真正应该搞清楚的,是构成这个格局的种种内外在元素。以郭案为例,那些在郭美美赌窝中一掷千金的“有实力有名望的人”,那些一掷数十万一亲芳泽的风流客,那些以“商演”为名介绍卖春的演出机构,那些在郭美美成名之后“再贵也要和她上床”的人,那些为了让郭美美成名,编织出无数个“热点”和“炒点”的高手们,他们究竟是谁?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郭美美的“圈内人”都到哪儿去了?

这些看似被忽视的细节里,也许隐藏着的,就是郭美美之所以成为郭美美的原因。

□曾颖(作家)


谁成就了“坏女孩”郭美美

【普通的大众,联手商业公司、公关公司、部分媒体,在消费她的炫富过程中,培养起了极其低端的恶趣味,让“坏女孩”渐渐长大。】

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都不缺乏郭美美这样离经叛道的“坏女孩”。略萨为坏女孩写过小说《坏女孩的恶作剧》,德莱塞为坏女孩写过传记《嘉莉妹妹》,梅艳芳甚至有首歌就叫作“坏女孩”。可关键是,像郭美美这样颠覆了大众道德观、价值观,甚至颠覆百年红会形象的“坏女孩”现实中并不多见。她似乎是“坏透了”的典范。

可问题是,她并没有因为这一系列举动而受到舆论的谴责,相反,她成了网络红人,成了变相揭露红会问题的“女侠”,她参加的商演越来越多,有赌球公司找其代言,甚至连“接客”的价位都在水涨船高。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到底是谁给了郭美美这样的坏女孩生存的土壤呢?是不是公众一窝蜂而上地对郭美美的围观,才帮助她实现了依靠恶名声获取利益。

这些年,有着类似郭美美经历的女孩不在少数,一路走来,一路将她们的丑陋展现给公众,可她们非但没有被大众所唾弃,相反,依靠网络形成的巨大“恶名声”而爆得大名,继而将名气转化为资源、金钱与利益。

因此,我们不得不问一句,在郭美美变坏的过程中,谁最有责任?

在郭美美变坏的过程中,那些不断请她们商演的演艺公司、公关公司责任重大。不请郭美美参加商演,无疑就不会有人去给她捧臭脚,形成眼球经济,自然她也就不可能兴风作浪。当然,在这些坏女孩“变坏”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媒体的责任。

在这些离经叛道的“坏女孩”身上,哪见道德领域的谴责与唾弃?我们看到的却是镁光灯的追逐与聚焦,是不断地上头条,高价的出场费、代言费,是远赴大洋彼岸的光鲜生活。似乎“坏女孩”们一旦获得利益、成功,就可以将她们不择手段上位的过去洗白。于是不少人在一边消费这些“坏女孩”们的新闻,一边发出的却是羡慕与慨叹。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坏女孩”莱温斯基因为插足“第一家庭”,这些年来活得像过街老鼠一样,而我们的“坏女孩”们却活得扬眉吐气,名利双收——这并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变得宽容的表现,而是我们道德领域撕裂、是非界限模糊的典型体现。

将郭美美变坏的,并不仅仅是她那个看上去罪行累累的家庭,而是一些普通的大众,联手商业公司、公关公司、部分媒体,在消费她的炫富过程中,培养起了极其低端的恶趣味,才令她在泥潭中如鱼得水地游了这么久。

□陈小二(媒体人)

郭美美案终于水落石出。这是一个价值观和个人生活都严重扭曲的女孩子,她经常同有钱人发生性交易,并在参与赌博和组织赌博方面越陷越深。她本人和她的所谓“干爹”王某都与红十字会全无瓜葛,围绕她的标志性信息有不少是虚假的,其中部分是媒体捕风捉影炒作出来的,部分是她故意释放的。

郭美美作为一个舆论泡沫,却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台风”,除了她本人,炒作、利用她的很多力量都应当感到羞愧。甚至,这是中国全社会都应参与的一场反思。

回想郭美美炫富被炒热的当初,红会的声誉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但这个女孩从一开始就只是个噱头。她与红会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个事实当时就被指出,而且很多人也是大致明了的。然而该事实被大量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已经泼到红会头上的脏水,参与热炒的人没有兴趣再伸手把它们擦掉。

事实上,围绕郭美美与红会的关系,当时的舆论场形成了畸形的狂欢。那是个在网上造谣、以及故意传谣可以不负责任的时期,对那场恶作剧的推手们来说,打击红会大概要比炒作一个明显与主流价值格格不入的女孩,要有趣得多。

把郭美美炒红是网上舆论审丑逐臭的突出例子,该过程也是通过制造“莫须有”罪名,或者用炒作、放大某个案例将公共机构妖魔化这一恶劣做法的定型之作。那是一个转折点,在郭美美事件之后,一些在互联网上活跃的力量像流水线作业一样,向一个又一个公共机构发起攻击。

当然,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不能通通归罪到一个女孩子头上,不管她的问题有多多。那些参与污名化公共机构的人和力量,也是极其复杂的,他们的动机和所使用的手段,都打上了社交网站突然在中国社会勃兴的烙印。

应当说,社会各方对这一局面的出现同样负有责任。首先当时的红会高层对事件的应对非常不力,红会没有成为让事情真相大白、并且让这些真相到达所有公众的坚定推动者。与此同时,相关的其他官方及主流社会力量也缺少应对社交媒体的经验,面对趾高气昂的舆论推手们,大家都反应消极,急于躲避和不知所措。

客观而言,红会的确有不少管理问题,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但郭美美事件开了全面否定公共机构的先河,这种否定是不由分说的,往死里打的,而且经常以否定社会的一切作为延伸目标。这样的所谓“舆论监督”不能说毫无推动官方机构改革的作用,但它们的负面影响太强烈,严重扭曲了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与问题的比例,打击了公众的信心。

中国的前进离不开实事求是精神的伴随,求实既要是微观的,也应是宏观的。微观真实就是不能造谣,不能明知是谣言还故意参与传播它。宏观真实就是要把每一个问题放到它在中国的真实格局中,而不应对它们做恶意炒作,赋予它们对整个国家不真实的代表性。

希望通过郭美美这档荒唐事,中国的舆论场能够增加一份见识和成熟。但愿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再重演。

这是一场关于丑闻的“传奇活剧”将要谢幕的节奏——文化学者张颐武如此评价郭美美世界杯期间涉嫌赌博被行政拘留。

3日晚间,警方公布了郭美美案件的最新调查进展。事实上,郭美美“炫富”“赌博”多次引发网络闹剧、甚至是舆论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越骂越红的社会土壤:挑明欲望+释放压力+看客心理

实际上,自2011年至今,从扯上红十字会的各种炫富到不雅视频再到涉嫌赌博犯罪,关于郭美美的话题就没消停过。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诘问:一系列拜金到无耻的言行,居然能一直吸引舆论关注,明明是“假恶丑”的代言,却在网络上不乏拥趸?而且这种越骂越红的网络“红人”,如凤姐、干露露等,为何近年来有批量产出之势?

“这种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张颐武分析说,这些“红人”常常是一些年轻人,言行举止虽然有争议,却释放了公众的一些潜意识——明知虚荣拜金不是正确价值观,却暗合自己心底“漂亮又有钱真好”之类的欲念;另一方面,这些“红人”口无遮拦、放纵不羁,让一些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扰得到一种宣泄。

滋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土壤中还有一种成分——看客心理。“有些人把价值错位和荒诞当做社会的伤口,抱着看笑话和起哄的态度。”张颐武说,与此同时,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无形中也具有放大效应,经过几轮连番传播而形成相当大的影响。

价值观错位:扭曲的成功观和消费观分裂年轻人的价值观

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郭美美们危害颇深。有网友表示愤慨:干了坏事不需要付出代价,相反依然可以过着令人羡慕的豪华生活……郭美美事件糟糕之处在于她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向影响。

张颐武曾在他的博客中总结郭美美现象的负面价值:在一些年轻人的“无意识”中强化一些扭曲的价值观,一是扭曲的成功观,认为不管怎样,有名有利就是“成功”;二是扭曲的消费观,认为炫耀性的消费就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这些负面的价值对于年轻人的影响力既不必高估,但也不可小觑。”张颐武说,“一个个体的行为被放大,引起公众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其后继者也往往走得更加极端,这就是负面‘示范效应’。”

理性疏导浮躁虚荣风气:负能量事件要第一时间澄清

“这次郭美美赌球被警方拘捕,说明人生还是需要有底线的意识,出轨的言行和错位的价值观会把人引向不归路。”张颐武在博文中寄语年轻人,“一时的所谓风光不过是过眼烟云,人最终还是要靠努力奋斗,贡献社会获得价值和意义的,年轻人实现梦想的路也只能靠自己的一步步努力,人只有靠着正面的价值才能走得远,这些教训虽然古老,但却不断显示出其人生最真切的本质。”

在被问及如何疏导和遏制社会上这种浮躁虚荣的风气与现象时,张颐武说:“人性中原本就有这种对丑闻感兴趣的倾向,而社会也总会有一些缝隙。我们要做的,是秉持平常心,不要那么肤浅乱追捧,要有些耐心和韧性,要有理性判断力,等待真相的还原。”

他同时说,类似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其似乎暗示社会的某种阴暗之处,但又含含糊糊。这其实最伤害社会本身,也会打击人们对于社会的基本信任。在应对类似情况时,政府和媒体都应尽量在第一时间澄清负能量事件背后的阴暗与含糊,不要留有很大的猜想空间,以致于最后陷于被动。 “现在看来,法律是让人们成功脱离密室的最后那把钥匙。”张颐武说,“一些看起来一团乱麻,却对社会造成伤害的事件,其实在法律面前没那么复杂。”